很难得的在一幅画前沉思起来画是吕伟杰老师的作品,画中的场面不是名场面,就是一头普普通通的大象,正努力行进在苍茫天地间的大象。画中的情景真的是非常苍凉,有些笨重的大象正孤独地向着我们走来,它的身上似乎落满了灰尘。这些灰尘和大象身上的皱褶纠缠在一起,在水墨画特有的黑白灰的世界里,多多少少有点压抑。初看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但是多看了几遍后,被这只大象深深地吸引了,再用心去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突然看到,大象活起来了,它的身上透着光!是的,那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光,是任何灰尘都挡不住的光。而且,它的身后,那看似荒凉的天地间也是喷薄而出的光。它的眼睛,那几乎隐没在层层叠叠皮褶里、不仔细看就会忽略的、带有淡淡忧郁的眼睛里,透出来的更是坚定的光。突然有点想哭,为了这只努力发光的大象,为了这个尘与光同存的世界。也为了自己的发现。作为凡夫,我们总是刻意要拂去身上的尘土,刻意让身处的环境尽量洁净一些,还自命不凡地认为这样的自己很干净。却不知尘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们每个人也不过都是时空中的一粒微尘罢了,我们本身就不是绝对纯净的,所以我们追求的那些所谓的表象的东西有什么实质意义呢?徒劳用功罢了。但是我们也不必为此心灰意冷,自怨自艾,虽然我们是尘劳裹身的凡夫,但是我们是可以发光的。这光就是我们自性中本具的光明。也就是灵性。本来我们的自性像一面镜子一样,能帮助我们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它却被尘世间各种贪欲完全覆盖,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本来的样子,就以为它不存在。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盲修瞎练,碰壁后只会抱怨,抱怨这个世界太黑暗,我们努力的去追逐外在的所谓的光明,完全不知道,我们自己是会发光的,只是这样的光明被我们自己污染了,而我们却要抱怨这个世界太肮脏。我们一颗心总是往外跑,我们不懂得守心,不懂得时时检验自己的心是否已经蒙了污垢,自性的光明是否已经渐渐黯淡。突然想到神秀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善护自己的心性,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免不了各种烦恼、杂念、执着……这一切就是镜面上的灰尘,把我们的心性覆盖,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去擦拭,再厚重再顽固的污渍都有擦干净的那一天。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去逃避,去厌弃,我们如能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在浮华中守住本真,在浊世之中护住内心的光明,慢慢把所有的习气都磨灭,内心不再被虚幻的现象所蒙蔽,也就不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和困惑,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也就能真正做到和光同尘。而那一天,就是我们自性显现光明的时候。并且我们可以努力让这份光温暖照亮周边的一切。就像那头大象,它并不会刻意躲避什么,它在尘土间呼吸,也在尘埃中发光。所以,它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反思。也给我们具体地解读了什么是和光同尘。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原指与日月的光辉和谐相处,与尘世的尘埃融为一体,不与之对立。《道德经》的原句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基本的意思是指藏起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但是,看了画中的大象,我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光即是心,尘即是境,和光同尘便是心境一如。允许一切存在,但不为一切左右。能和光同尘,但不会为尘所污。不管周遭是什么样的纷扰,都不影响发光。光不必都是炫目的,尘也不全是肮脏的。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你愿意用慈悲性和这个世界相处,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好的。尘可以在光中跳舞,光可以在尘中打坐。就是这样一幅普通的水墨画,和画中一头普通的大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简单又深刻的道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情生命,自性都是会发光的,只要你好好护佑这份光明,能和光同尘,却不为名利所累,最后,你总会达到六祖惠能这首偈所能达到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到牡丹,就会想到雍容华贵,想到被世人追捧的那份荣光。其实牡丹的高贵并不仅仅是她的姿容,而是她从内在散发出来的那种品性,以及给我们世人的启发。曾见过一株白牡丹,种在寻常人家的院子里。四周是晾晒的衣物,孩童的玩具散落一地,各种杂物堆在旁边,环境有点凌乱,但是这花偏偏开得清净异常,周遭的纷扰似乎和她无关,她只管让自己纯的几乎透明的花瓣层层叠叠的舒展着,把花香毫不吝啬的分享给周围的一切,花开自开,物扰自扰,两不相干。每到清晨,露珠便会停在花瓣上,将坠未坠。花承载着这晶莹的重负,却不曾抱怨半句。太阳升起,露珠便悄然消散,花亦不挽留。这般来去自如的相处,比起人间那些纠缠不清的关系,不知高明多少。雨来的时候,豆粒大的雨点打在花瓣上,发出轻微的"噗噗"声。牡丹微微低头,承接这天降的甘露。雨水顺着花瓣的纹理流淌,最后汇入泥土。花不抗拒雨的敲打,雨也不怜惜花的娇嫩,二者都是率性而为。不像人,总是顾虑重重——雨怕打湿了花,花怕得罪了雨,结果都活得不痛快。夜来,花香愈浓。黑暗里,花形已不可辨,唯有香气浮动,提醒着它的存在。这倒像极了某些真理,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现代人太过依赖双眼,总以为眼见为实,却不知世间至真至纯之物,往往不可目视。花开有时,花落也有时,世界万物就是如此无常,白牡丹再怎么美,终究还是谢了。但是白牡丹就连凋谢也是大大方方,不像有些花,花瓣一片片零落,拖拖拉拉数日不止。白牡丹是整朵整朵地落,前一日还好好地开在枝头,次日清晨,便见她完整地躺在地上,花瓣丝毫不乱,依然洁白如初,仿佛是自己走下来的,她的脸上没有哀伤,没有不舍,只有顺应自然律动的坦然和从容。这种决断,这种干脆,在优柔寡断成习的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一种奢侈。我们太习惯于患得患失,太害怕失去,结果反而什么都抓不住。白牡丹凋谢后,她的主人似乎才发现了她的存在,而且还说了这么一句:这花儿也没啥可金贵的嘛,开的时间这么短,还没等好好看清楚呢,就谢了。这情形像极了人世间某些道理:拥有的时候不懂得欣赏对方的优秀,看不到对方的付出,失去后还要抱怨对方辜负了自己,其实,许许多多值得珍惜的机会,都消失在了你自己的漠视里。牡丹倒是不怕被误解,她只做她自己,她不卑躬屈膝,也不刻意张扬,人们说她富贵,她依然勤奋地开自己的花,不会骄傲到忘乎所以;人们说它娇气,她依然坚持自己的习性,绝不逢迎俯就;人们说她也不过如此,她依然是花中之王,依然做着最好的自己;她不解释,不争辩,只是年复一年的开花,默默地用行动证明一切。牡丹不语,却道尽千言。和一株花比起来,我们现代人活得太紧张,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稍有误解就急于澄清,稍有质疑就坐立不安。我们忘了,时间最终会证明一切,而解释往往越描越黑。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为了获得认可,要么拼命表现,要么刻意低调。而牡丹告诉我们,真正的尊严,在于做最真实的自己。那株白牡丹开的短暂,却是把生命绽放到了极致,她开花就开到最好,凋落也凋落的干净利落,绝不苟且偷生,绝不纠结不清。她用了整整一年的准备,就为了那短短的花期,就在这短短几日里,她把全部的生命力毫不保留地释放给了这个世界,有人欣赏也好,无人在意也罢,她最终是完美地完成了一朵花的使命。而我们现代人做事,常常追求"可持续",却忘了"极致"为何物。我们把精力分散在太多事情上,结果每一件都做得马马虎虎。白牡丹最后只剩下了枯枝败叶,但谁都知道,那地下的根茎正默默积蓄力量。此刻的沉寂,不过是为了来年更自在的绽放。生命本就该如此,有显有隐,有动有静,何必执着于时时刻刻的繁华?这株牡丹教给我们的,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存在。在这个讲究实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精于计算得失,却忘了问自己:怎样的生命才值得一活?牡丹不结果,它的存在似乎毫无"用处",但它年复一年地开花,只为证明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也许人生亦然,不必总是追问"有什么用",有时候,仅仅存在,并且美丽地存在,就够了。
《春有牡丹正开花》文:曹一雪牡丹又开花了,这花中的王每年都会给人带来不会重复的震撼和喜悦。牡丹花的花事极是盛大,一株花就能开出整个春天来。而春天似乎只有在牡丹开花后才是完整的。牡丹的花虽然都美丽异常,但如果你愿意花心思和牡丹去交流,就会发现,它们开起来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粉色牡丹的花瓣如绸缎般柔滑,边缘泛着淡淡的珠光,花苞微微低垂,似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含羞带怯,美好且又端庄。花心一点淡黄,像是含着未说尽的喃喃细语。最耐看的是红得发紫的牡丹,它的紫里透着似有似无的黑,隐隐的黑里又透出高贵的红来。花盘大如碗口,美丽而又热烈的花瓣层层叠叠翻卷着,花蕊金黄,香气浓烈得几乎要滴下来,人没等走到它的跟前,就会有些眩晕。牡丹花开到极盛时,常有蜜蜂闻香而来。那蜂钻进花心,弄得浑身都是花粉,却浑然不觉。它只顾采蜜,牡丹只顾开花,二者各得其所。人偶尔从花前经过,蜂便被惊飞起来,在空中稍作盘旋,又飞回到刚才的花蕊里,这般来来去去,竟有种莫名的和谐。大约真正的相处之道便是如此:不必刻意迁就,只需各自本真,自然水乳交融。牡丹花盛开的时候,连风也格外眷顾它,轻轻拂过,便要带走几缕香气。蝴蝶也会飞来,调皮的在它的花瓣上跳舞,尽兴后,总要捎走几缕花蕊上的粉末。牡丹坦然接受这一切,它不卑不亢的开着,对周遭的一切既不刻意逢迎,也不故作矜持,既不受宠若惊,也不小气排斥。它知道自己值得被关注,也愿意把自己的美分享给世间万物。这种自信,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它与万物相处的这般和谐,也恰如生命本该具有的融合之道。牡丹的花美得让人炫目,而牡丹的叶子也颇有意思。它们从来不急着展现什么,而是今日舒展一分,明日再展一分,从初生时蜷曲如拳的样子,渐渐舒展成掌,最后竟大如扇面。这由卷而舒的过程,像极了人解开心中郁结的模样。却原来,牡丹是连叶子都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的。牡丹的根也是不同凡响的,据说能深入地下数尺。地面上的部分,冬日里枯槁如死,地下的根却默默积蓄力量。待到来年春暖,便以雷霆之势破土而出,数日之间,枝条便长到二三尺高。我们总是惊叹于它开花时的风光,却不见它在地下漫长的等待与准备,却原来,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所有的成功,都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牡丹的种子也很特别,要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才能发芽。牡丹这是在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中,有些过程无法省略,有些寒冷必须亲身经历。牡丹向来被人称为富贵花。这"富贵"二字,不知误会了多少人的认知呢,人们只见它们开得热闹,便以为它是贪恋繁华的俗物。殊不知这花向来是开得极有主见的。不似那些小花小草,春风一吹便忙不迭地绽出笑脸。牡丹自有其傲骨,它不肯轻易开花,非得等到合适的时节才肯展露容颜。它也不肯降尊纡贵屈就于什么,若是水土不服,宁愿枯死,决不肯开出瘦弱病态的花来来敷衍这个世界,它遵从自己的内心,要么不开,要开就把生命绽放到极致,这般脾性,倒像是参透了什么的圣者。所以说,牡丹的富贵,不是我们俗念里的那种所谓的什么什么价值,而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内涵。牡丹花期并不长,盛放不过五六日。但就在这短短几日里,它把全部的生命力都倾注在开花这件事上。它不开则已,一开就会惊艳到所有的目光。牡丹不会像那些平凡的小花一样,懒懒散散、零零星星地开上许多日,看似长久,实则平庸,牡丹的哲学是:要么不开,要开就开到最好。即使短暂,也要灿烂成王。王者自有王者的风范,牡丹花连凋谢都是与众不同的,在时令将尽花将谢未谢时,花瓣的边缘开始蜷曲,颜色由浓转淡,却平添了几分韵味。这时的牡丹花不再执着于盛放时的完美,反而显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从容。它不慌不忙地坦然凋落,满地的落花并不显得凄凉,反而有种完成使命后的释怀。几只蚂蚁在花蕊上爬行,搬运最后的花粉。风来时,残存的花瓣轻轻晃动,仿佛在点头告别。我想,这就是尊严吧——即使在谢幕的时刻,也要保持优雅。人生若能如此,老去又有何惧?这世间万物都到逃不开一个开开谢谢的过程,想明白了,也就没什么纠结的了。淡淡一笑,轻轻拾起一片花瓣,慢慢放在掌心,居然轻若无物。忽然明白,原来放下,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花虽谢了,但我知道,它的根还在地下活着,等待下一个春天。
暮春时节,我总爱独坐小院与兰花相伴,尤其是小雨蒙蒙的天气,打一把伞,看水珠在叶面弹跳成《霓裳羽衣曲》的节拍。风起时,兰叶徐徐舒展,恍若绿衣仕女挥动水袖,在我眼前跳一支清寂的舞蹈。雨水渐渐聚得多了,最老的那片叶子忽然承不住水重,微微倾身,把积蓄的雨水都赠给下方新芽。那如婴儿出浴的小芽瓣娇憨地扑棱着小身子,仿佛在“呀呀”的向我们欢快地描述着生命的美好和满足,而老叶片的脸上,写满了宠溺。这场景,就算是被生活打压的已经沧桑不堪的心,也会有暖暖的情愫升起来,却原来,施与受的境界,是如此美妙且不分物种。不喜欢兰花的人似乎很少,尤其是兰的香气,让多少人深深吸一口之后,就懂得了什么叫沁人心脾。兰有三重香。晨光初醒时是松烟里浮动的檀息,正午烈日下化作竹露般的清凉,待到月出东山,幽香便凝成薄霜,悄然渗进衣袖。兰的香不似桂子甜腻,不若寒梅孤峭,不像别的花那样总带着讨好的味道,兰的香倒像是古琴弦上淌出的泛音,弦外之音比琴声更清远,兰花的香不会让人迷醉,它们只会让人的心更加透亮。兰之香也是有重量的,夜幕初合时沉沉地地飘在暖暖的空气中,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铺洒成一幅画卷,直让人的心不由自主升起了细细的幸福感。及至破晓时分,香气又变得羽毛般轻盈,就着初阳的光,在小院里织出一张透明的网。偶有迷路的蠹虫撞在网上,薄翼便沾了兰的清香,从此再不肯与别的虫儿一起乱舞。叶晓瑜/摄兰花是会说话的,她们用香气书写偈语:最美的绽放不必在雕栏玉砌,最清的芬芳何须万人追捧。他们用最简单的绽放,把最美的年华给了世间,却从不炫耀自己的慈悲。世人总说兰生幽谷,却不知真正的空灵往往栖于市井。正如此时院子里的几盆兰花,在日光移动中,悄悄地在痴痴看着它们的人的衣服上,印上了几朵透明的兰影。原来这花懂得拓印一切经过的生命啊。我们喜爱兰花的清香,喜爱兰花优雅的姿态,实际上兰之魂魄不在花而在叶。春日里新抽的剑叶总带着翡翠初琢的锋芒,待到寒露浸透叶鞘,便化作一柄温润的碧玉如意。其实最耐看的还是那经年的老叶,褐斑如星子散落在墨绿的天幕,褶皱里藏着蝉鸣与雪落的回响,藏着四季轮转的奥妙和禅味。世间至美之物,总要带点寂寞的。就像明月不染尘嚣,幽兰不慕繁华,而人间的清贵之气,原该是灵魂深处的独坐与沉吟。所以喜欢兰花,喜欢与兰花对视,喜欢相似的灵魂之间那无言的交流,我看它们时,它们也在看我,看着看着,仿佛有一扇心灵之门被打开,心神交融处,恍若楚辞里的香薰穿越千年,来认你取曾经灯下一起读诗的眼睛。原来草木真有灵性,你读懂了它的孤高,它便报你以永恒的春天。都说近兰者,必雅,我喜欢兰花,倒不是要附庸风雅,而是享受安静的与它们对坐时,灵魂深处那份难得的静谧与恬淡。与兰相处久了,就懂得一个人若是肯让灵魂在一株兰里安然行走,必能走出一个气质如兰蕙质兰心的你来。在这个美颜滤镜统治视觉的时代,兰花的素雅像一剂解毒散一样化解了我无端的烦躁和焦虑,它用月下清辉般的气质,治愈着我们被信息洪流冲刷的敏感而又麻木的神经。养过兰花的人都知道,养好兰花的秘诀在于“三分靠养护,七分靠自生”。兰花的绽放,从来只听从内心的节气,它们终其一生只做开花这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说:“兰花教会我们,专注本身就是美。”这种生命态度多多少少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过度干预与彻底摆烂之间,存在优雅的中间地带。就像兰花不需要温室也能生长,现代人或许该学会在压力中保持韧性,而不是幻想消灭所有压力源。或许这就是兰花给予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在剧变的时代守住不变的精神内核,在流动的世界活出定静的生命气象。毕竟,能让华夏文明三千年念念不忘的,从来不是兰花的形,而是那缕永远指向精神高地的幽香。
晨光初透时,山寺檐角的风铎荡开薄雾,露出半树梨花。花瓣上凝着夜露,像是谁把碎玉缀在云纱上,风一过,满枝清白便簌簌地落,密密匝匝的像是落了一场雪。山寺的扫地僧从晨香缭绕中缓缓走来,竹帚扫过经年苔痕时,惊醒了沉睡的落英。老僧微微颌首,左手拄着竹帚,右手竖在胸前,随着他嘴里一声轻柔又不失庄重的“阿弥陀佛”,一阵风轻轻吹过,地上的花瓣随之舞动了起来,老僧俯身,含笑轻轻捏起一朵完整的花朵,又踮起脚轻轻搁在身边石狮子的发鬃上。这场景不禁让人莞尔的同时,心里有什么疙瘩突然就舒展开了,原来禅心不但在花开花谢里,也在与万物同频的呼吸里。雨打梨花的黄昏最堪入画,水珠顺着花萼滚落,在听雨人的心里敲出深深浅浅的皱褶。于是觉得春天的雨来得有点殷勤,也有点不合时宜,因才见着花苞初绽,转眼间就要雨打花落了,水滴敲在弱不经风的花朵上,仿佛重重的敲在赏花人的心上。不禁想起晏几道那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却不知七百年前那位白衣卿相,是否就是倚着雕花木窗,看碎玉乱琼被雨水冲淡了颜色,看褪色的花瓣浮在檐角承接雨水的陶瓮里。不知道晏几道有没有觉得,这倒像是盛着隔世的书简,记载着那些湮没在时光里的普通人群,这些人生前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唯有每年梨花盛开的时节,素白的花瓣默默飘在青石巷口,替他们续写未了的心愿。暮色初合时,总会有风伴着雨声听晚钟。梨花随水飘过岁月,恍惚看见二十岁的少年穿过满树银白离开家乡,头也不回的走向了所谓的远方。五十岁的母亲端着刚刚做好的梨花酥,眸光被孩子的方向拉得好长好长。十岁的小沙弥踮脚擦拭佛龛,金身佛陀的掌心、一朵新落的梨花正对着他微笑。一百零八岁的方丈端坐在蒲团上,眼眸微合、在为落花诵着往生咒。原来最深的痴心与最淡的禅心,都在最简单的开谢之间。老辈人说梨花是雪魂托生的,我总疑心是那些未能白头的人,把未尽的情愫都凝成了这满树清白,在隔世的守望里,固执地要完成白头偕老的执念,忽然懂得白居易为何说"梨花一枝春带雨",原来最动人的从不是满目繁华,而是这纤弱又倔强的、独对苍茫人世的独白。待得花事将尽,零落的花瓣依旧在风里打着旋儿,像美人迟暮时不肯卸去的舞衣。可细看枝桠间,青绿色的小小梨子已顶着枯萎的花萼探头,宛如婴儿攥着褪色的襁褓。而叶子不久就会变成满树花盖。却原来,这花开花谢不是伤春的叹词,而是大地写给岁月的明信片——无需哀叹芳华易逝,花谢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是为了变成枝头的果,就像人放下了执念,才能长出新的念想一样,那青涩的果实里,早已藏着下一个春天的邮戳。等到春归去时,檐角铜铃轻响,仿佛在和谁说着再见,而去年埋在树下的梨花酿,或许已浸透了草木荣枯的偈语。梨花开谢的过程大约只有十天左右,但这转瞬即逝的皎洁,原是最古老的长情书——以凋零为句读,年复一年地,在春风里,把清白的故事说了又说。
《又见一年桃花红》文:曹一雪乍暖还寒时节,别的植物都在缩头缩脑的犹豫着,而桃树的桃枝上已有怯怯的花苞悄悄咬破了季节的茧缚,娇艳的小脸浸在胭脂色的光晕里,远远看去,整片桃林浮动着浅粉的云雾。桃花开时,总是那么热闹而又热烈,如火焰般绚烂奔放,它们从来不吝惜把自己最艳丽的一面展示在天地之间。赏过桃花的人都知道,一颗桃树会勤奋地把所有的枝条都堆满花朵,哪怕仅仅是一棵刚刚长出来的独苗,也是从头到根挨挨挤挤的都是花,此刻如果有蝴蝶敛翅停驻,你根本分不清是花成了蝶,还是蝶化作了花。总有调皮的孩童蹑手蹑脚的走近,伸手间,惊起的蝶儿像会飞的花儿一样,落到别处的桃花上去了。也会有不知名的鸟儿突然飞来啄食半开的花苞,花苞里裹着的黄色花蕊便会从花萼里飘落下来,在我们的眼睛里里勾勒出一道平平仄仄的韵脚。在这美的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的场景中,我们会以为美好的事物会永远美好下去。可是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晨光微熹中,出门晨练的人们惊奇地发现,远处的青石阶上浮着层粉色的薄霜,走进细看,才知是夜风卷落的花瓣,被露水粘成连绵的云毯。此刻,望着这些昨天还在枝头灿若云霞的花之精灵,仅仅一夜的功夫就零落成泥,心里免不了有隐隐的失落,这开得最烈的花,凋谢时也最惊心动魄。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东风过处,整片桃林都在簌簌地褪去华裳,满地残红却比枝头盛放时更教人屏息——那是用坠落姿态完成的最后一次绽放。所以非常可惜这世间无论多么隆重的花事,花开总是伴随着花落。面对纷纷扬扬落了一地的花瓣,总免不了感慨万千,想去学林妹妹,又怕在世人的目光里着了东施效颦之嫌。后来突然又觉得,如此美好的花瓣埋到土里也是可惜,假如把它们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枕头岂不是更好试想一下,枕着这样的桃花枕头入睡,是不是连梦都是清甜的呢?是不是在这样的梦里,我们可以重回年少时光?由此想起《本草拾遗》记载桃花能解郁结,却原来这飞红满地的盛景,是古人留给尘世的温柔药方啊。喜欢桃花,更喜欢在细雨霏霏的桃林徘徊,喜欢看桃林变成朦胧的绯色海。似乎水滴最懂桃花韵致,总把花瓣浸润得透亮,仿佛琉璃雕就的灯盏。这个时候的桃林不会有人,在少有的清净凡尘里,大自然正演奏热闹的交响曲,在雨滴轻敲的节奏里,隐约听见花朵舒展与凋零的私语。风过处,会有数不清的花瓣随着风,轻轻的落在雨水集成的细细的水流中,静默了片刻,然后载着隔年的心事,漂向了不远处的小河,荡向了不可知的未来。此刻的流水托着花瓣赶路,却不知带走的是谁的昨日,又浸润着谁人的明朝。此刻忽觉生命原是一场永不枯竭的相遇——谢落的花沉入泥土,却化作来年枝头更艳的霞光;消散的雨渗进树根,又在某个清晨凝成叶尖上的玉露。生命就是如此,不过是一场一场的轮回,而所谓的轮回,恰是春光里永不重复的绽放,这个世界,无非就是一个花开又花谢的过程,再美好的事物,也不可能求得永恒。其实所谓的永恒,不过是无数瞬间的连绵,也是无数刹那的相续——零落的花瓣正化作春泥,而枝头的新蕾里,住着去岁落花的精魂。此刻恍然觉悟,桃花原是光阴的隐喻,而我们都是追花人,在年复一年的花信风里,拾捡着时光的碎片。当最后一片花瓣委地成泥,不必感伤,且看青桃已悄然爬上枝头——那毛茸茸的果实里,正孕育着下一个春天的请柬。
日前,在第21届世界民族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由胡公书院、浙江雨纯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胡公故里永康胡库村(下村)联合出品的影视作品《睦邻怀远》,荣获短片竞赛单元的文化传承短片提名奖。《睦邻怀远》的原著作者是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该片由曹一雪编剧,张元报执导,时长18分钟,用唯美写实的手法,向观众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宋天禧三年(1019年),胡则(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有一艘外国商船在琼州遇险,向官府求救。胡则了解情况后,当即命琼州府贷钱三百万给外商,但遭到不少官员劝阻,认为外商语言不通,不能冒险。胡则说:人有难,要相帮。外商向大宋求救,如置之不理,岂是大国应有的风度!再说开拓海路,通商四方,利华益邦。胡则力排众议,并毅然自己担保,说服众官员开库借钱,救援外商。不久,琼州大旱,蝗灾泛滥,官府的救济款很快就要枯竭了。胡则正准备变卖自己的家产以救灾民时,外商回到琼州,返还借贷十倍——三千万!琼州百姓的灾情得缓解了。宋真宗大喜,表彰胡则胸襟广阔、敢于担当、睦邻怀远、为国争光。据悉,《睦邻怀远》是胡公《为官一任》系列故事片之一,接下来还将陆续拍摄《献策镇西》《改革盐法》《治理钱塘》等胡公故事。世界民族电影节每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致力于为世界各地的民族主题电影提供交流与放映平台。至今,该电影节已成功举办20届,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352个民族的众多电影作品及电影人踊跃参与。因其在民族电影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和卓越贡献,被业内人士盛赞为“民族电影的奥斯卡”。
檐角最后一根冰棱融化时,我收到了春天寄来的第一封信笺。淡青色的信封印着冰裂纹,拆开便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新裁的柳叶上,洇出半透明的诗行。这该是季节最矛盾的抒情吧?暖风已背起行囊准备出发,泥土深处传来草根苏醒的呓语,这个万物都在慢慢复苏的季节,偏偏云层里还藏着冬天没有说完的悄悄话。那些六角的精灵穿过料峭的空气,在春天开出了一场纷纷扬扬的雪花。这样一场下春天的雪,不似冬日里那沉甸甸的鹅毛,倒像是一团团酥软精巧的毛绒花,轻盈盈地落在春天的枝头。总愿意在黎明前捕捉春雪的踪迹。那时天光尚浸在靛蓝墨汁里,雪花却比月光更懂得描摹寂静。它们掠进夜的怀抱,在青砖白墙的裂纹间寻找去年燕巢的残羽。也会有雪落到窗户上亲吻玻璃,那些瞬间绽放的冰花,多像前世未能说完的情话,在春天的等待里结晶成转瞬即逝的图腾。拉开窗帘,有热气扑上窗户,水雾与雪花在玻璃两面相遇,勾勒出山川河流的雏形,对着它们呵一口气,它们就会化作一尾尾银鱼,衔着晨星游向渐渐泛白的时光,又在时光深处挥毫泼墨,勾勒出一幅幅春天的图画。白天的雪因为受了世人的打扰,显得有点杂乱无章,最动人的一幕是在日暮西山的时候,春天的梅园里,梅正燃烧到鼎盛,柔弱热烈的花瓣遇到冰凉的雪片,刹那间在夕照里凝成透明又鲜亮的图画。雪花拥抱的不仅仅是梅花,更是久别重逢后的惊喜。梅花在雪被下继续着盛放的仪式,雪花则在花蕊间收集春天的信息——这样看似漫不经心的相遇,实则在酝酿着天地间最宏大的和鸣。旷野里那些去年秋天留下来的、还没来得及倒伏的枯草上,此刻每根枝桠上都缀着雪粒,春天的雪在这样的暮色里,被镀上了第三种绝色,剔透中泛着金红色的光,像竖琴上凝固的音符,微风吹来,枝桠轻轻摇动。受惊的雪抱成团落下了尘埃,恍若岁月抖落的鳞片,又仿佛是天空赠与大地的一片片会融化的蝴蝶结。总有人撑着伞匆匆走过有些泥泞的小路,抱怨这不合时宜的倒春寒。他们可能忽略了,此刻的春雪不正是春天的使者?它们落在山涧便成飞瀑的前奏,覆在麦苗上便是青浪的韵脚。而他们伞面上滑落的雪水正渗入树根,那些正在偷偷萌芽的苞蕾已在悄悄胀大。最倔强的生命往往是在最清冷的环境中生长,就像我们见惯了的梅花,就像冰山雪莲,就像是雪山里的绿绒蒿。绿绒蒿虽然其貌不扬,但它们在冻土里蛰伏十三年,就是为在某个春雪初霁的黎明,把蓝紫色的火焰举到冰川眼前。春天的雪另有一种神性,路灯的光晕里,它们不再是零落的个体,而是银河坠落的星辰,它们跳着细碎的舞步铺天盖地而来,在光的竖琴上跳着属于春天的圆舞曲。春天的雪来得快,融化的也快,不经意间,屋顶的积雪开始成串滴落,叮咚声里藏着惊蛰的鼓点。麻雀啄食的声音忽然密集起来,它们认得雪层下松动的草籽。栏杆上的雪渍印出深浅不一的月牙,而树枝上的喜鹊正盯着脚边两瓣鹅黄的嫩芽沉思。装订成册的春雪终将在某个黎明退场。那时会有阳光像金箔匠人,把残雪锻造成溪流的第一串项链;会有蒲公英撑开绒毛伞,护送最后一片雪精魂归云海;会有穿雪地靴的娃娃,把春天毛茸茸的雪团拾在手里,看着蜿蜒的细小溪流在掌心里温柔的流动,那不甚壮观的小小世界在孩子的眼里,倒映出整个春天的景象。
《禅寺的梅花开了》文:曹一雪山门推开了黎明石阶上落满梅树虬劲的身影梅在枝头静静打坐一朵 一朵数着普明禅寺的钟声 我站在山门前 听风穿过梅林不远处的山如沉默的禅者 千年如一日 守护着一片冰心湖与山对坐 不言 不语 静听梅在凄清的寒风里诉说着生命的坚韧 我从花下一次次走过花瓣从枝头一片片飘落它们轻轻落在我的肩头仿佛佛的指尖 轻轻一点我的心在梅的影里渐渐透明有花瓣在蒲团上悄悄落座香炉升起的青烟里梅影疏离,暗香浮动闭目在经卷的吟诵中不知道是雪在呼吸还是梅花在低语风过处有细碎的记忆洇湿了经文仿佛听到梅花在开落的瞬间 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佛在殿中 低眉垂目 看尽人间悲欢 我在佛的注目中站立成一株梅我数着花瓣数着时光的纹路在普明禅寺的香雾里写下一首无声的诗
曹一雪 | 落花,你是谁的相思碎了一地(朗诵)原创 南北文学 南北文学 2024-04-24 河南朗诵:落花,你是谁的相思碎了一地作者:曹一雪 浙江永康人,80后文学爱好者,从事影视、艺术行业。坚持用安静的文字,解读不一样的诗情和人生哲理。擅长作词,散文、影视剧本创作,文字风格婉约、多变。多部影视作品在国内外获奖,无数文学作品见于文学社及各大文学网络平台。落花,你是谁的相思碎了一地文:曹一雪纷纷花色辞春天落英满地有谁怜待到来年春再发新蕊不识旧时面其实我们已经走过了很多很多落红满地的季节,已经淋过了无数次的花瓣雨,虽然每一次面对着花谢花飞、面对着无法挽留的凋零,都会忍不住黯然神伤,但是走过后春天又被重新遗忘。说是遗忘,其实不过是把一些记忆深深埋起,不愿意再示人罢了,因为有些东西怎么能说忘就忘呢?曾经面对着残红满地的场景潸然落泪,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学会了不动声色。虽然还会伤春,可是却不会再在花前伤心,因为知道我们留不住春天的脚步,就像留不住一段感情的消失一样。同样我们也知道,我们拥有过,拥有过春天,拥有过花开,拥有过春天里春风和花的相遇。这就够了。曾经,我们傻傻地俯身下去,问脚下铺了一地的花瓣究竟是为谁盛开又为谁凋落;曾经我们固执的认为,花儿是被辜负了才绝然地放弃了春天。如今,当暮春时节又至,面对着乱红如雨,我们不会再执着又忙乱地试图把花瓣悉数收入怀中,不会再固执地非要询问什么理由。我们依旧会怜惜,依旧会停下脚步,但是我们再不会用沉重的叹息让已经安静的落花重新慌乱飞舞。我们还会小心地捧起几片夹在书页里,只为念想,不为其他。因为知道花开了就有花落,无关风雨。就像知道有相遇就会有分离一样。春天很美,虽然美中不足的是会有花瓣飘零凋谢的时候,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春天的落花更加壮美。爱情同样很美,可是它也和花儿一样,只美在一个特定的时候。爱情的美,美在林妹妹荷锄葬花的时刻。眼见着春天来了又走了,眼见着花儿开了又落了,面对满地残红,这个痴情的女孩子不忍踏花来复去,不忍污淖掉沟渠,于是她一次次葬花,一次次要给这不可挽留的绝唱一个最好的归宿。可是她再怎么痴情,春天不会为谁停留,花儿也不可能永远开在枝头,最后只有她的相思像飘落的花瓣一样,碎落在她泪尽而逝的时候。爱情的美,美在女王一眼看到唐僧的那一刻。那一刻,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满园的春色惹人陶醉。可是她的御弟哥哥注定了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因为没有谁能留得住春天,也没有哪一个春天最后不是以花落满地而落幕。一心向佛的取经人头也不回策马而去,女王知道她的春天结束了,此后余生只有碎裂的相思像飘落的花瓣一样,一路洒向唐僧绝尘而去的天之尽头。春天很美,美的和爱情一样。爱情很美,美得和落花一样。爱情向来是被许多人推崇和追求的,却也是最伤人的,古往今来被情所困的比比皆是,收获爱情善始善终的却又寥寥无几。而花儿当初开得有多美,落下的时候就有多壮丽,因为那是相思成伤后碎落的眼泪。
服务热线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